
想投资买房的伙伴扫描下方二维码,我会在私域直播中给大家讲述趋势和资产配置的底层逻辑~
引言
天底下,什么东西最快?
汽车?毕竟赛车能开到300多公里/小时;
不对,高铁比汽车还快,能开到400多公里/小时;
那飞机更快,北美的X-15飞机的飞行速度能达到3马赫,大约是3600公里/小时。
但依我看,存量隐性债务置换额度的分配速度更快。
可能有人会问,什么是存量隐性债务置换额度?
首先,我们要了解什么是存量隐性债务。
我这里不会直接把官方对于“隐形债务”的定义抄下来告诉你,因为那样子太晦涩难懂了。
用大白话来说,隐性债务就是ZF每年公开的财政状况上面没有的债务,比如说某些城市城投的债务、某地承诺付的钱等等。
而“置换”就是把这些背地里的债务变成明面上的债务,
也就是让大家把背地里欠的债都摊出来,不用再藏着掖着了。
在2024年11月8日批准通过了6万亿的置换地方ZF存量隐性债务的文件,仅仅过了一个月,在12月份就完成了全国29个省份、4个计划单列市的额度分配方案。
这速度,就问你们快不快!
这可不是600块怎么用的事,而是6万亿该怎么分配、哪些项目该分配多少额度的大难题
这其中涉及到的省份、市、区县、项目数量是如此之多
这当中的复杂程度、难度不用我多说了吧。
那这隐性债务和我们普通人有什么关系呢?
莫急,且听我娓娓道来。
01
从各城市公布的6万亿的隐性债务置换额度分配情况来看:
排名第一的是江苏,分配到了7533亿元,占比12.56%;
第二是湖南,分配到了3864亿元,占比6.44%;
第三至十名分别是山东、河南、贵州、四川、湖北、安徽、云南、浙江
分配到的额度分别是3765、3681、3528、3444、2946、2940、2634、2442亿元。

其余的省份我就不一一罗列了,数据在每个地方城市官网上都能查到。
是不是有个疑问,为什么江苏能分配到最多额度,经济第一大省——广东却没有分配到额度呢?
是不是ZY偏心,不给广东置换隐性债务的额度?
非也非也,广东没有是因为在2022年的时候,广东就宣布隐性债务清零了,所以这次置换的额度也就没有广东了。
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,里面的小九九不能多说。
置换的额度是根据各地的隐性债务多少来分配的,也就是说,谁的隐性债务多,谁就能分配得多一点置换额度。
除了隐性的债务,还有明面上的债务。
根据2024年各地财政局公布的数据,全国26座GDP超过万亿的城市中,债务余额前四的城市分别是:
重庆、北京、天津、上海;
而债务余额最少的城市分别是:
东莞(1622亿)、苏州(1772亿)、常州(1899亿)、南通(1978亿);
每座城市的详细情况可以添加后台客服领取,数据整理收集不易,请多多点赞、转发支持。
债务余额低可不等于偿债的压力小,毕竟每座城市的收入可是不一样的。
以2023年底,重庆和上海的情况为例:
重庆的债务余额是12258亿元,上海是8832亿元,
但是,重庆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是2441亿元,上海是8313亿元
两座城市的债务余额相差不大,但是由于两城的收入相差了接近4倍,偿债压力明显是重庆高出不少。
叠加近几年很多城市的税收以及土地出让收入大幅减少,像天津、宁波等城市的土地出让收入更是缩水50%以上
说直白一点,就是大多数城市的主要收入来源在缩水,而很多债台高筑的城市受到债务限额的限制,后续想要再大力举债发展城市的可能性几乎为零。
因此可以判断,城市分化的预期将更加严重。
那有没有一座城市经济好、债务少、收入高的?
在货币超发与城市分化的背景下,随便买房的逻辑已经发生了改变,资产配置推荐阅读文章《》
02
咱们先不说结论,先问大家一个问题:
经济总量重要,还是人均GDP重要?
我的答案是两者缺一不可。
不仅蛋糕整体要做得够大,而且每个人做得蛋糕也要大,这样才可以称得上经济好的城市。
所以,我们选取2023年GDP在一万亿以上的城市做了一下对比。
人均GDP排在前十名的分别是:
无锡:206220元
北京:200204元
深圳:194526元
苏州:190256元
上海:189827元
常州:188212元
南京:182480元
宁波:169669元
广州:161235元
杭州:160190元
还记得上面我们提到的债务余额最少的城市分别是:
东莞(1622亿)、苏州(1772亿)、常州(1899亿)、南通(1978亿);
经济强、债务少,那收入呢?
收入得分两个维度:
一个是财政收入。
就是看一座城市的ZF是否有钱。
在翻阅各城市的统计公报后,大概可以根据各城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把城市分为三个梯队:
第一梯队是上海(8313亿元)、北京(6181亿元)、深圳(4113亿元)
第二梯队是杭州、苏州、重庆、广州、天津、无锡以及成都,都在2000亿元附近;
其他是第三梯队。
我们简单地把债务÷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得出某地的负债率
要先说明一下,这里只是简单地计算一个比值,是没有考虑债务的分类
因为ZF的债务还分为一般债务以及专项债务。
一般债务就是我们正常理解中的债务;
而专项债务则是专门用于某项非盈利项目的款项,说句不太正确的话,就是这部分的债务会由ZY直接拨款,不太需要地方去处理。
所以这个比值虽然不能很准确反映各地的负债情况,但还是能反应一个整体的趋势。
我们算得,苏州的“负债率”是72%,只比万亿城市群中最优秀的深圳高7个百分点。
所以我常说,苏州是一座运行很稳健的城市,从“负债率”就可以看出。
收入的第二个维度是“民富”。
怎么判断一座城市是否“民富”呢?
最主要的判断依据就是人均GDP以及人均可支配收入。
因为2024年的数据还没有出全,还是以2023年的情况作比较。
这里我就不做详细罗列了,根据2023年各地的统计年鉴可以得出:
苏州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74076元,排在全国第五;
人均GDP是190256元,排在全国第四。
这两个数据毫无疑问是大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,而且都排在全国城市的前列,所以说,苏州才是真正的“民富”之城。
那么,在城市分化的背景下,苏州居民的钱会流去哪里呢?
在货币超发与城市分化的背景下,随便买房的逻辑已经发生了改变,资产配置推荐阅读文章《》
03
我们都清楚,2021至2022年是楼市整体下滑的两年,但有些城市下滑的颓势直到2024年都还没有止住。
不过这种情况没有在苏州展现。
根据中指数据,看下图,近五年(2020至2024年)苏州的一手房成交价格基本维持在26000元/平方米左右。

甚至在2023年价格上升至27630元/平方米
确实有点匪夷所思
如果从成交量来看(下图),2024年的成交量还不足峰值2021年的一半。

用魔幻来形容苏州的新房市场一点也不为过。
为什么苏州的新房市场价格能如此坚挺?
从近几年苏州入市的项目可以看出端倪,
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的紫XXX甲第项目在2024年9月首次取证,备案均价6.4万,而且套均价在800-2000万之间。
这个项目拍地的时候已经是新科地王,楼面价3.9万元/平,比前地王高出将近2000元/平。
除此之外,今年的双湖板块还拍出了两宗重磅地块:
一宗是绿XXX园,楼面价高达6.5万元/平,溢价率18.22%;
另一宗是星X的地块,楼面价也高达5.8万元/平。
相较于近几年苏州新房2.6万元/平的成交均价,核心板块的新入市项目、新出让土地价格都明显高出。
也就是说,在新房整体成交量减少的基础上,由于改善型、豪宅等高价项目的热销,导致了苏州新房成交均价波动不大。
不仅高价项目热销,苏州的库存也即将见底。‘
截至2024年末,苏州的住宅库存已下降至4.2万套了,从近五年的库存走势来看,库存规模一直在缩小。
即使我们撇除2020、2021年楼市高峰的时段,近三年(2022至2024年)年平均成交套数也有4.26万套。
可能有人会说,库存还有新拍地的项目补充啊。
2024年苏州的涉宅用地出让面积是551万平方米,这里是按照规划的建筑面积来算的。
这个数字勉强是2023年的50%,还不足高峰期2021年的三分之一。
而且,我们换算一下,按照当前库存的4.2万套,面积576.77万平方米来算:
套均面积=576.77/4.2≈136平方米
也就是即使2024年出让的地块全部入市,也才补充:
551万平方米/136平方米=40514套
按照项目的平均开发周期在12-18个月,而且成交地块中有超过一半都是2024年10-12月成交的,2024年出让的项目最多也就能完成40%的供应。
也就是说,最多有1.6万套能在2025年入市。
换句话说,如果苏州保持近三年的去化水平,平均每年4.26万套,明年的库存+新入市项目勉强覆盖购买需求。
虽然苏州不是省会城市,也不是副省级城市,更不是什么直辖市、计划单列市,但丝毫不影响苏州的经济总量仅次于四大一线城市。
不要和我提重庆GDP比苏州还高,苏州腱子肉可不是什么都能比的。
对于一座各方面属性都十分优秀的城市,我们无需过于担心。
当下的市场,不是大水漫灌的时代了,而是二八或者一九分化的年代,无论从哪个角度,我都相信苏州永远是那个独立鳌头的城市。
想投资买房的伙伴扫描下方二维码,我会在私域直播中给大家讲述趋势和资产配置的底层逻辑~

老实做人,踏实写文,不鼓吹,不煽动,让你明白房产这回事!
原创不易 点赞支持
